在台灣遇見行動學習

沒有行動是可以脫離學習的,也沒有學習是可以脫離行動 (雷格·雷文斯,1998)

There can be no action without learning, and no learning without action. (Reg Revans, 1998)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六日國際行動學習大師馬奎德博士(Michael Marquardt)在颱風前夕特別從日本來到了台灣,經過了一天的休息, Marquardt 博士展開三場不同形式的分享,兩天內為共計300多位的參與者示範和介紹了世界行動學習組織(World Institute for Action Learning,簡稱 WIAL)所定義的行動學習。行動學習是一個學習歷程,其中包括了六個基本要素和兩項原則,強調行動(解決問題)與學習的均衡。在行動學習教練的帶領下,小組成員由4至8人組成,針對工作中實際上碰到的問題,藉著提問和反思的方式來學習和解決問題。

演說中馬博士特別說明提問的重要,他把行動學習中提問的過程比喻為蛹化的過程。他認為一般組織並不鼓勵問問題,所以成員在解決問題時缺乏想像力與學習,因此就像困在蛹裡的毛毛蟲,無法破繭而出成為蝴蝶。反觀鼓勵提問的組織,透過這個探詢與反思的蛹化過程,當毛毛蟲變成蝴蝶破繭而出的時候,不僅能長出新的能力到處飛翔,更可以擁有新的視野,悠游翱翔在一個更美更大的世界。

為了讓觀眾能更瞭解行動學習,馬奎德博士於現場邀請五名學員,組成行動學習小組。並親自擔任學習教練角色,針對問題進行研討。在過程中,馬奎德先生向學員示範教練如何藉由“提問”管理和促進學習過程 ;激發組員不斷反思、探詢;幫助小組成員共同學習和共同解決問題。三場活動後,筆者抽樣訪問了不同場次的參加者,毫不意外的是:每一個位受訪者和兩年前第一次體驗到行動學習的筆者ㄧ樣,對行動學習都有一種『驚豔』的感覺。

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小時,一個當事人原本覺得複雜而急迫的問題,在眾人的協助下竟如剝洋蔥般,最後當事人不僅看到了問題核心並且可以展開行動。身為一位引導師和教練,平心而論,行動學習可說是到目前為止,個人體驗到最有效率的會議形式與流程:它不僅用於解決複雜的問題或面對挑戰,也用以發展個人與團隊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兩年前我在新加坡對行動學習的『驚豔』,促使我在當場發願:我一定要回台灣組成一個實踐小組。一方面深化自己的經驗與技巧;一方面推廣這個方法讓更多的人受惠。在幾個好友相繼連署之下,組成一個行動學習小組並開始定期聚會,開始了我自己的行動學習。

現今距離行動學習之父 Dr. Reg Revans 雷文斯教授提出行動學習的概念已有半個世紀以上,然而行動學習真正成為顯學是最近十年的事。雷文斯教授早在1980年就基於行動學習的研究指出:當我們面臨快速變革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加速學習的過程,使我們的學習速度超越變化的,而行動學習正是加速學習進程、應對挑戰的最佳模式。商業週刊更將行動學習喻為是組織培養領導力領域中成長最快和最先進的人力資源工具(2005年)。歐美幾乎重要的國際公司的未來領導人的培養與訓練(High Potentials),都有行動學習的項目。通用電氣、花旗銀行、嬌生、西門子等公司引進行動學習,使組織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亞洲方面,在韓國,有一個國家級的機構,有計劃地推廣行動學習,幾乎每一個大公司都有行動學習。而日本則有許多大公司已將行動學習納入領導力和新人培訓的項目。
今年三月,筆者有幸與馬博士一起在北京推廣行動學習。與大師近距離的學習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博士所說的:好的提問會帶來好的反思;好的反思會帶來好的學習;好的學習會帶來好的行動。因此,讓筆者更堅定成為認證行動學習教練的決心。這幾個月的認證課程與實踐,讓我和我的行動小組深刻地體驗到這個行動學習的歷程可以如何幫助成員解決問題,發展領導力,建立團隊與發展系統思考。未來幾個月,筆者將會有系統地介紹行動學習法的概念、核心要素、應用模式、關鍵成功因素,並分享經典案例,以協助更多的夥伴對行動學習能有更完整的瞭解。想對行動學習實際過程先睹為快的朋友,可以參考筆者在二〇〇八年發表的文章。

馬博士說WIAL成立於二〇〇六年,其使命是促進行動和學習的均衡形式。同時為確保學習與行動兩者的成功,具有認證資格和技術的行動學習教練是很需要的;因此新加坡和日本兩地已有成立多年的WIAL分支機構,提供完整的認證課程。目前已有數百位WIAL的認證學習教練,活躍在組織中。今年繼廣州,北京之後,台灣也將成立WIAL分支機構,推廣和提供行動學習教練課程。有興趣深入瞭解的夥伴,歡迎寫電郵給我 innovision100@gmail.com 或上網參考WIAL( www.wial.org)的相關資訊,和我們一起展開一個深刻的學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