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禮物

親愛的朋友:

12月初去了一趟歐洲,除了好好放個假以外,也想利用這為期兩週的假期,好好盤點一下這一年從生活中收到的禮物(有興趣做盤點的夥伴可以參考筆者2008年的文章--今年的禮物)。在飛機上,我細數著來自親人、工作、伴侶、夥伴、學習和心靈成長等來自四面八方的禮物,心中滿懷感恩,非常期待著接下來的柏林和倫敦之行,體驗不同的城市景觀和生活經驗, 沒想到途中遇到歐洲大雪,我的行程一再地被延誤和取消,最後甚至差點遺失了行李,這對我而言,比坐雲霄飛車還刺激,而我從其中收到的內在禮物,也成為我最意外而寶貴的禮物。

12月2日早晨於九點到達阿姆斯特丹,中午過後得知接下來到柏林的航班延誤起飛,兩小時之後又被通知取消,身心經過一陣子的慌亂,總算找到一班飛往柏林的飛機,時間是在晚上八點,最後終於在晚上十二點到達柏林,原來阿姆斯特丹到柏林的行程只有一小時十五分鐘,這樣折騰下來,我們花了15個小時才抵達目的地。這個意外的旅程,讓我認識了來自不同國家的三個朋友,因為一起遇難、一起結伴和打氣、一起找方案,一起抵達目的地。我們四個人產生了一種革命情感,接下來是一段我們在等待行李時的對話。

「怎麼辦,為什麼這麼久,我們的行李是不是被轉丟了,我真希望我把我保暖的大衣帶在身上」,接著另一位夥伴說:「不行啊,我的手機的充電器裝在行李裡,手機快沒電了」,「我也是,我的電腦也快沒電了 」,「我希望我把身體乳液帶在身上,這裡真的好冷好乾燥。」可想而知整個談話的能量越來越低,也越來越煩躁,我想轉變這種能量,所以我說:「大家可能很擔心行李,行李萬一沒有到,我的經驗是大家可以到航空公司填一張行李遺失表,註明地址,可能明後兩天可以幫你送到。」接著我又說:「我真高興我們四個人可以在路上找到彼此給予支持,我覺得很幸運,我想來感謝一下,謝謝你剛才幫我看行李,所以我可以打電話給我的家人」,另ㄧ個說:「好棒的想法,也謝謝你幫我看行李,所以我可以去買食物」,「謝謝你幫我看行李,我可以去上廁所」,就這樣在大家輪流感謝之下,我感覺到大家的能量開始上升。

看到行李還是沒來,我好奇的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你知道你的行李已經遺失,請問你想感謝什麼沒有遺失?」有人說:「護照」、「錢」、「信用卡」、「平靜」、「人身安全」,大家的回答從有形到無形,大家的能量越來越平和,使我又想再探索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人生是一場旅程,對你最重要的是什麼?你最不想失去的是什麼? 自我、自由、快樂、希望、親情、健康、朋友、平靜、 尊嚴、人格, 有趣的是到了第十個我們才聽到像財富和金錢這樣有形的項目。談到這裡,廣播傳出了這班飛機的行李已經全部卸完,所有轉機的行李完全沒有跟上的消息,聽到廣播,有一群沒拿到行李的人開始破口大罵,另一群人,則開始憂心愁容滿面,周遭只有我們四個人是安靜的,交換著眼神和微笑,默默地朝向失物招領的櫃台移動。

填完資料後,我們四個來自海角天涯的戰友互相交流了連絡方式,我們的行李在兩天後送到。離開歐洲前,我們聚在Skype上聊天,對於那一天的靜默時刻有了屬於我們的註解。有一位夥伴說的最貼切,他說Paulina的提問, 讓大家得以和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產生連結,他個人在當下得到自由,不再為那未到的行李感到遺憾、自責、生氣或憤怒,煞那間明白行李的東西只是生命中無足輕重的一件小事,這裡也只是生命中的一站而已,我們將自由的踏上我們下一段旅程。自此之後,他也時時用那些問題,停下來檢視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重視的事情之間的關係,為自己的生活帶來喜悅與寧靜。

有人問我,當下為什麼想問問題?我的覺察是當時我的心情和能量受到這個意外事件的干擾,所以開始自我對話。這些問題正是我當下腦海裡的自我對話,我提出轉換自己能量所浮現的問題,然後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我很高興變成集體對話,更開心自己和大家都能在當下轉念得到自由和平靜,讓我看到美麗與豐富的內在風景!所以我的學習是時時聆聽自己的內在對話,因為她也許會為你帶來意外的禮物。同時,我也決定每年都要許給自己一個超過兩個禮拜的長假,盤點、接收和欣賞生命中的禮物。

親愛的朋友,看完我的分享對你的觸動是什麼呢?期待聽到你的分享。

祝福您
喜樂平安,聖誕新年快樂

培玲

行動學習 (Action Learning)–創建學習型組織的基石

在真實的行動學習中,自己有不知道的事才會引起學習。行動學習法的關鍵在於看到自己的無知,而不是去吸收制式化的知識:當人們發現,一個人找不出答案,但全體卻能找出答案時,他們開始學習了。(Revans)

根據筆者這幾年的觀察,發現許多組織在推廣組織學習時,經常容易停留在“坐而言”的階段,很難做到“起而行“,導致很多想法的推動往往流於空談,或者不了了之。有鑒於此,多年來筆者一直在探究和尋找:有沒有一個“槓桿點“,可以讓個人和團隊直接從工作中“學習如何學習”,甚至不需要先理解五項修鍊的方法或理論,就可以開始實踐“做中學“,達成組織學習?皇天不負苦心人,一路上學習了行動科學,團隊引導,教練輔導等修鍊, 筆者終於在2008年,找到了“行動學習”。歷經了兩年的實踐,筆者十分認同行動學習學者馬奎德(Michael Marquardt) 博士所說的行動學習法可能是幫助組織建立學習型組織最具威力的方法 。今年適逢組織學習學會成立十週年慶,組織學習協會向筆者邀稿,碰巧 Marquardt 上個月來到台灣介紹行動學習,因此筆者決定將 Marquardt 的觀點和自己的經驗總結,和大家分享。同時也以此文向不斷追求自我超越和組織學習的夥伴致最高的敬意。

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的概念對於台灣的夥伴而言,可能比較陌生。其實它的概念並非嶄新的學習方法,遠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在行動中學習,但是把行動學習規範化的是英國學者Reg Revans (雷文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與多位諾貝爾得獎學者共事時所啟發(Marsick and O’Neil, 1999),邀請一組人在解決問題時(工作),利用提問及反思來互相學習的過程,不僅最後產生具生產力的行動同時發展個人學習能力。首先他在礦場及醫院中施用,取得傲人成績,後來世界各地很多大學都相繼採用行動學習這模式。Revans 認為學習的關鍵是如何提出適當的問題。日本人所提倡的品質圈,概念也來自行動學習(McLaughlin等人, 1993)。另外,奇異的企業改造方案( Work out)以及美國陸軍的行動後回顧(After Action Review,簡稱AAR) 也都是奉行行動學習的精神。

行動學習是什麼?
彼得聖吉(Peter Senge,1990)指出,學習型組織必須能夠結合工作與學習, 只有通過不斷反思我們日常的活動,才能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如果從這個觀點出發, Marquardt 認為行動學習法可能是幫助組織建立學習型組織最具威力的方法 (1998),是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基石。簡而言之,行動學習是一個學習歷程,小組成員針對工作中實際上碰到的問題, 在行動學習教練的帶領下藉著提問和反思的方式來學習和解決問題,同時思考這個學習經驗可以如何應用於個人,團隊和組織。「行動學習」的構成要素包括以下六項(Marquardt, 2003),行動學習成功與否與這六大要素的交互運作息息相關:

1. 一項問題、專案或挑戰:
行動學習的建立是將其焦點置於一項問題、專案或挑戰,且該項問題、專案或挑戰的解決(完成處理)對於個人、團隊或組織具有高度重要性。 問題對組織、團隊或個人而言,行動學習處理的議題必須是重要且急迫的。為什麼議題必須是重要且急迫的?因為提供了一個誘因,去測試組織現有儲存的知識。

2. 一個行動學習的團體或團隊(小組):
為能獲致最佳的解決方案與最充分的學習,行動學習通常是在由四至八人組成的團體(亦稱為小組)之中進行,且理想上團體的組成應具有異質性,用以擴大視野與獲得新觀點。

3. 反思性的探究過程:
行動學習重視的是提出好問題多於好答案,探索不知道的多於已知的。行動學習以提出疑問的方式澄清問題的確切本質,且在反思與確認可能的解決方案之後才採取行動,因而行動學習所使用的公式L=P+Q+R,意指學習(Learning)等於程式化知識或內隱知識(Programmed knowledge)、提問(Questioning)及反思(Reflection)三者之和。

4. 一項採取行動的解決方案:
行動學習的倡導者認為,除非行動已實踐否則不能算是真正的學習,因而行動學習小組的成員必須擁有採取行動的權力,或者能夠確定他們的建議會被執行。

5. 對於學習的承諾:
行動學習除了能夠解決組織的問題以外,其更大而長遠的益處在
於團體成員的學習以及植基於整個組織的團體學習成果應用,因而
對於組織具有高度的策略性價值。 在行動學習中,跟成功解決問題
相比,學習的重要性有過之而無不及。小組中每個人都有要同時尋求學
習與解答的認知。在每一回合會議中,成員必須從這個過程中找出個人
、團隊和組織可學習的地方

6. 教練:
行動學習的教練是幫助團隊慢下來,以確保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學習。教練可以是團體的成員或外部的參與者,他的工作除了協助團體成員就如何傾聽、如何建構問題、如何相互給予回饋、如何規劃與運作、何種假設可能形塑其信念與行動等進行反思之外,尚包括協助團體成員專注於他們達到的成果、遇到的困難、經歷的過程及其意涵。

行動學習如何幫助建立學習型組織?
基於這六大要素,行動學習可以在以下面向協助建立學習型組織:

將知識有系統地轉化到組織
人們從“做中學”
幫助發展學習如何學習技能
鼓勵持續性學習
養成一個學習文化,學習成為一種方式生活
是一個積極的而不是被動的取向
從工作中學習,而不是脫離工作
允許試錯和實驗
提供一個分享,支持,提供回饋和挑戰假設的機制
幫助一個組織從培訓文化(由別人決定,並提供您的發展)轉化成自主學習的文化(每個人都要負責自身的不斷學習)
可以把有用的知識與學習應用到組織的其他部份

Marquardt 提出學習型組織中有四個主要的子系統 :
(1)學習技術與能力(2)改變組織文化和結構 (3)在學習過程中參與整個業務鏈 ( 客戶和供應商) (4)提供管理知識的能力 。行動學習小組成員透過行動學習過程可將自身的經驗和才能應用在組織中。對於行動學習如何幫助這個四個子系統建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地參考 Marquardt 的 “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2002),有詳細的介紹。此書曾入選美國人力資源發展學會最佳著作。

行動學習是“學習型組織的DNA”
英國學者 Lex DilworK (1995)說:行動學習是“學習型組織的DNA”因為行動學習可以促使組織不斷地在組織整體的基礎上學習,以便能夠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Marquardt 也說 行動學習小組本身就是一個學習型組織。行動學習完美的展示了甚麼是學習型組織以及要如何運作。在行動與彼此互動中,小組不斷地學習。他們能迅速適應外部環境。不斷吸收學習和知識,並把知識和收獲轉移到其他部門,使組織能從這些經驗中獲益。從提問和反思,參加學習小組的人覺得獲益良多,即使他們回到自己的崗位上,這樣的方式仍可以幫助自己發展,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習者和領導者。成員持續在日常互動中學習,他們的心態和技能能漸漸影響組織,組織文化變得持續學習與樂意學習,獎勵學習把所有的學習都連結到所有商業活動中(2004)。

有人擔心,行動學習成員會不會在過程中產生一些“人性面”的學習障礙, 例如為了面子,崇拜權威或希望維持團隊的和諧關係, 不好意思直接提問或分享經驗,或察覺當事人不願回答問題時選擇不繼續追問。平心而論,這些情形的確在剛開始時會發生。然而在行動學習機制下,隨著不斷練習提問,加上教練支持、成員彼此熟悉感增加,與願意互相幫忙的態度,逐漸塑造安全討論的環境與氣氛,使得成員於團隊中較願意坦白,不再防禦他人提問。 在不斷行動與反思中成員進行修練自我超越,學習真誠、尊重和面對真相,將專注力放在共同目標(欲解決的問題)。另外,成員也開始改善心智模式,從新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且開發新的思考方式,經由反覆傾聽、探詢的反思中,共同進行深度匯談。他們希望解決彼此問題的共同願景凝聚了團隊一體感,成員從而能開始看見事件的整體,而非只是片段資訊,願意嘗試以新的作法或思考方式處理問題,最後進入整體的系統思考。(杜佳靜,2006)

行動學習機制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學習機制,教練的每一個提問都在塑造一個尊重和正向的自主學習環境,將團隊帶領到未來。 Marquardt 曾說行動學習小組的成員,在一次又一次的過程中裡歷練成長,最後每個人都像是毛毛蟲蛹化後的蝴蝶後,可以自由飛翔,看到更美更高的視野。作為一個行動學習教練,這是筆者最感到欣慰的事。筆者相信行動學習具有小兵立大功的槓桿作用。由具體的"小"事入手,循序漸進地推動,並在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提煉,然後再把成功經驗複製,擴散到全組織,協助組織成為學習型組織。想像滿天蝴蝶的飛舞,這應該最美麗的“蝴蝶效應”了。

在台灣遇見行動學習

沒有行動是可以脫離學習的,也沒有學習是可以脫離行動 (雷格·雷文斯,1998)

There can be no action without learning, and no learning without action. (Reg Revans, 1998)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六日國際行動學習大師馬奎德博士(Michael Marquardt)在颱風前夕特別從日本來到了台灣,經過了一天的休息, Marquardt 博士展開三場不同形式的分享,兩天內為共計300多位的參與者示範和介紹了世界行動學習組織(World Institute for Action Learning,簡稱 WIAL)所定義的行動學習。行動學習是一個學習歷程,其中包括了六個基本要素和兩項原則,強調行動(解決問題)與學習的均衡。在行動學習教練的帶領下,小組成員由4至8人組成,針對工作中實際上碰到的問題,藉著提問和反思的方式來學習和解決問題。

演說中馬博士特別說明提問的重要,他把行動學習中提問的過程比喻為蛹化的過程。他認為一般組織並不鼓勵問問題,所以成員在解決問題時缺乏想像力與學習,因此就像困在蛹裡的毛毛蟲,無法破繭而出成為蝴蝶。反觀鼓勵提問的組織,透過這個探詢與反思的蛹化過程,當毛毛蟲變成蝴蝶破繭而出的時候,不僅能長出新的能力到處飛翔,更可以擁有新的視野,悠游翱翔在一個更美更大的世界。

為了讓觀眾能更瞭解行動學習,馬奎德博士於現場邀請五名學員,組成行動學習小組。並親自擔任學習教練角色,針對問題進行研討。在過程中,馬奎德先生向學員示範教練如何藉由“提問”管理和促進學習過程 ;激發組員不斷反思、探詢;幫助小組成員共同學習和共同解決問題。三場活動後,筆者抽樣訪問了不同場次的參加者,毫不意外的是:每一個位受訪者和兩年前第一次體驗到行動學習的筆者ㄧ樣,對行動學習都有一種『驚豔』的感覺。

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小時,一個當事人原本覺得複雜而急迫的問題,在眾人的協助下竟如剝洋蔥般,最後當事人不僅看到了問題核心並且可以展開行動。身為一位引導師和教練,平心而論,行動學習可說是到目前為止,個人體驗到最有效率的會議形式與流程:它不僅用於解決複雜的問題或面對挑戰,也用以發展個人與團隊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兩年前我在新加坡對行動學習的『驚豔』,促使我在當場發願:我一定要回台灣組成一個實踐小組。一方面深化自己的經驗與技巧;一方面推廣這個方法讓更多的人受惠。在幾個好友相繼連署之下,組成一個行動學習小組並開始定期聚會,開始了我自己的行動學習。

現今距離行動學習之父 Dr. Reg Revans 雷文斯教授提出行動學習的概念已有半個世紀以上,然而行動學習真正成為顯學是最近十年的事。雷文斯教授早在1980年就基於行動學習的研究指出:當我們面臨快速變革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加速學習的過程,使我們的學習速度超越變化的,而行動學習正是加速學習進程、應對挑戰的最佳模式。商業週刊更將行動學習喻為是組織培養領導力領域中成長最快和最先進的人力資源工具(2005年)。歐美幾乎重要的國際公司的未來領導人的培養與訓練(High Potentials),都有行動學習的項目。通用電氣、花旗銀行、嬌生、西門子等公司引進行動學習,使組織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亞洲方面,在韓國,有一個國家級的機構,有計劃地推廣行動學習,幾乎每一個大公司都有行動學習。而日本則有許多大公司已將行動學習納入領導力和新人培訓的項目。
今年三月,筆者有幸與馬博士一起在北京推廣行動學習。與大師近距離的學習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博士所說的:好的提問會帶來好的反思;好的反思會帶來好的學習;好的學習會帶來好的行動。因此,讓筆者更堅定成為認證行動學習教練的決心。這幾個月的認證課程與實踐,讓我和我的行動小組深刻地體驗到這個行動學習的歷程可以如何幫助成員解決問題,發展領導力,建立團隊與發展系統思考。未來幾個月,筆者將會有系統地介紹行動學習法的概念、核心要素、應用模式、關鍵成功因素,並分享經典案例,以協助更多的夥伴對行動學習能有更完整的瞭解。想對行動學習實際過程先睹為快的朋友,可以參考筆者在二〇〇八年發表的文章。

馬博士說WIAL成立於二〇〇六年,其使命是促進行動和學習的均衡形式。同時為確保學習與行動兩者的成功,具有認證資格和技術的行動學習教練是很需要的;因此新加坡和日本兩地已有成立多年的WIAL分支機構,提供完整的認證課程。目前已有數百位WIAL的認證學習教練,活躍在組織中。今年繼廣州,北京之後,台灣也將成立WIAL分支機構,推廣和提供行動學習教練課程。有興趣深入瞭解的夥伴,歡迎寫電郵給我 innovision100@gmail.com 或上網參考WIAL( www.wial.org)的相關資訊,和我們一起展開一個深刻的學習之旅。